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前身为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10年12月。学院设有3个行政科室、2个系、3个基础课程教研室、2个研究室和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院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包括正高7人,副高2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师德标兵1人,东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学院拥有校聘特聘教授4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IEEE会士张元亭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金博教授,神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弓孟春博士。
学院承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资源管理6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广东省一流专业,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在广东省高校中首次设立。2022年至2024年,学院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负责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
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东莞市医学电子与医学影像设备重点实验室,承担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人工智能与心脑血管工程湾区实验室三个校级科研平台建设任务。近五年,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省、市科研立项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级科研基金19项(省重点1项),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0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0项。
1996年起我校与日本大阪滋庆教育集团合作办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医学工程两个专业先后成为双方合办专业,学生毕业可获得日方修业证书。我院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多家单位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近两年,我院分别与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上药桑尼克有限公司联合签订了产业学院共建协议。2023年9月起,我院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与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展广东省首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学院始终坚持“医工融合,创新引领”的培养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各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历年总体就业率均在97%以上。
学院2013年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以“科技创新大赛”为抓手,孵化和培育科技创新项目。自成立以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以及其它全国知名校内外学术竞赛,累计获国家级、省市级专业竞赛奖项18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累计获国家级、省级立项超过40项。其中,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三年,我院学生在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广东省大学生和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广东省二等奖2项,优秀奖4项,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攀登计划获省三等奖1项、“互联网+”获省三等奖1项、广东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2021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共立项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8项等荣誉。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2013年启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21年起,生物医学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先后启动卓越创新班计划,创新班分为校内培阶段和校外培养阶段,实行校内导师、校友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三导师负责制。项目执行以来效果显著,其中“卓越医用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创新班”获得了2021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支持。
办学特色
医工融合
2023年,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依托各自优势共同创建了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和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开展了“智能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3个联合学士学位合作项目,该项目是广东省第一个联合学位项目,也是探索校际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成立于2022年3月,是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双方联合发起成立的非独立法人科研机构,是两校医工融合创新合作协商协调的联合机构。创新中心联动两校以及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资金、场地设备等,着力构建两校医工融合发展共同体,完善医工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医工融合优势。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与健康、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等战略性支柱产业,整合双方以及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康复器具、大数据与智慧医疗、智能医药与健康、生物力学、新型生物材料等领域,对接东莞市和松山湖科学城新兴产业布局,为松山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工融合创新高地,为东莞的未来科技创新和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力和智力支撑。
校企合作
1996年起我校与日本大阪滋庆教育集团合作办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医学工程两个专业先后成为双方合办专业,学生毕业可获得日方修业证书。学院在100多家企业和医院建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近两年,我院分别与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上药桑尼克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德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签订了产业学院共建协议,共建"智慧医疗","医学影像设备"和"医疗设备专精特新"三个产业学院。2023年9月起,我院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与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展广东省首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2023年,学院联合神州医疗和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共同举办首届SNOMED CT培训认证班,首批33名在校学员经过培训考核获得初级证书。学院始终坚持“医工融合,创新引领”的培养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各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
学院2013年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以“科技创新大赛”为抓手,孵化和培育科技创新项目。自成立以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以及其它全国知名校内外学术竞赛,累计获国家级、省市级专业竞赛奖项 2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累计获国家级、省级立项超过 40 项。其中,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学生在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一、二、三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 C 语言设计大赛获一、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省级一、二等奖、广东省大学生和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一等奖、攀登计划广东省三等奖、“互联网+”国家级三等奖以及省级三等奖,挑战杯省级三等奖等荣誉。
卓越创新班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21年起,生物医学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先后启动卓越创新班计划,创新班实行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校友导师共同参与的三导师负责制。
其中“信息工程系医疗信息化卓越创新班”主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及产业集群,瞄准医疗信息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相关领域,紧密结合医疗信息产业背景和市场需求特点,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不断丰富工程内涵、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素质、开展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教育。
“生物医学工程系卓越医用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创新班”主要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性,以任务为导向的培养机制,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注重专业性和规范化,培养具有医学背景、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医学仪器开发的卓越工程师。
专业概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制 中日合办专业
授予本科毕业证、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融合计算机、管理和医学等学科于一体、实践性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培养从事信息管理以及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医疗信息化应用型专业人才。本专业主要研究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新模式,提高医疗卫生领域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于2021年获得省一流专业立项。
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医疗信息化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软件技能、医疗预防知识和医学信息管理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医院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多方面的工作。
就业方向:本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办的医疗信息化专业之一,是广东省特色专业、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建设点,专业建设水平处于全国领先行列。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网络智能化医疗模式革新,应用于医疗行业的AI、大数据及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大,专业的就业前景好。学院与多家医院和软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学生实践、实习合作关系,历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包含了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考研课程,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继续深造,然后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核心、特色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管理学基础、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机器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平面设计、网页美工基础、网页制作、网站开发、高级网络编程。
生物医学工程 四年制 中日合办专业
授予本科毕业证、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的工程原理的学科,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于2021年获得省一流专业立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概貌,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不断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和行政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设有医学电子工程、医学影像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医疗器械企业,从事医学设备的研发、测试、生产、市场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进入医院相关科室(如设备科、影像科、放射科、血透室等)从事医疗器械的采购、操作、维修、维护以及管理工作;进入各级政府机构,从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相关工作。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主要专业课程(核心、特色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 、微机原理、程序设计、医用电子仪器、影像设备、检验分析仪器等。
生物医学工程 4+0学年制
授予本科毕业证书、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为广东医科大学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协同育人试点专业)
专业介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的工程原理的学科,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概貌,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不断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和行政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设有医学电子工程、医学影像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医疗器械企业,从事医学设备的研发、测试、生产、市场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进入医院相关科室(如设备科、影像科、放射科、血透室等)从事医疗器械的采购、操作、维修、维护以及管理工作;进入各级政府机构,从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相关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核心、特色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 、微机原理、程序设计、医用电子仪器、影像设备、检验分析仪器等。
信息资源管理 四年制
授予本科毕业证、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融合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形成的具有交叉学科特征的综合性专业。以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及医院的病案管理等主要基于各种纸制文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纸制文档逐步转变成数字资源,被整合到数据库,更加直观的展现在管理者面前。如何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开发,对未来的发展能够发挥决策辅助作用,使其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成为管理者急需解决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培养目标: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较强基础医学知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信息规划思想以及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资源的组织、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实施及咨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是定位于大数据时代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新型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是医疗信息化软件开发公司、医院信息化部门、图书情报部门、卫生事业单位等,大部分毕业生在国内知名的医疗信息化软件企业任职,主要岗位包括系统开发、数据挖掘、软件测试等。部分毕业生在医院信息科、病案统计科、医学情报研究所、学校图书馆等岗位就业。近几年,本专业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保持在学校前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有研究生深造计划的同学可选择报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及计算机类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核心、特色课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档案管理学、信息描述与组织、信息资源建设、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病案管理学等。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 四年制
授予本科毕业证、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是医、理、工高度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旨在建立一个跨学科、多元化的教学和科研平台,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广东医科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自2020年秋季开始招生,为广东省首个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数据处理、医学影像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医疗健康领域,以满足现代医学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下行业的变化和需求。广东医科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自2020年秋季开始招生,为广东省首个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学制四年,学业合格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概貌,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不断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医学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医疗相关企业,大型综合性医院或医疗机构中从事智能医学图像处理、智能检验、精准医疗、智能康复、智能医学信息管理、远程医疗等相关工作,还可以在高校、研究院所、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医疗相关企业等从事智能医学仪器的研发、智能医学系统的搭建、智能医学数据的挖掘等科研或管理等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核心、特色课程):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子电路基础、嵌入式系统与微机原理、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技术、智能医学传感器、医学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四年制
授予本科毕业证、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主要研究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大数据应用的三个主要层面(即数据管理、系统开发、海量数据分析和挖掘)出发,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坚持“医工结合、校企合作”,与医疗信息化行业紧密结合,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主要在互联网、政府、金融和电信引领大数据融合产业发展,从长远看,工业大数据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新兴领域,数据量大、产业链延展性高,未来市场增长潜力大,就业前景好。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能在多学科背景下解决数据科学与大数据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人才。
就业方向:在医院、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及运营维护等技术工作;在计算机与互联网企业中从事大数据分析和管理 、互联网与商务智能建设及运营优化等专业技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也可选择继续深造,然后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核心、特色课程):C++程序设计(含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院信息系统、大数据处理与分析、Spark大数据处理平台、机器学习、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计算、数据可视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四年制
授予本科毕业证、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24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依托广东医科大学医疗信息化产业学院,在特色专业和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构建“3+1”教学体系,交叉融合了计算机、人工智能、数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学制四年,学业合格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智能医疗信息化公司、医院信息化部门、卫生事业单位等。
主干学科: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学、医学。
主要课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工程基础、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能系统设计、智能医学传感器、机器人系统设计。
授予本科毕业证书、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为广东医科大学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协同育人试点专业)
项目介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4+0)是广东医科大学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协同育人项目,由广东医科大学负责招生录取,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在广东医科大学的指导和监督下培养。本专业学习内容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