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学院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医工融合促创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第十四期精英讲坛圆满举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0-17

    2024年10月12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举办了第十四期精英讲坛,聚焦医工融合与创新,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此次讲坛的主题围绕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涵盖细胞靶向膜融合、癌症免疫治疗、光合细菌应用以及等离子体医学等方向。此次论坛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林院长主持。

    学院林林院长主持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原院长张怀岺教授的报告阐述了医学和工程学的专家深度合作是医工融合创新的关键点,共同开展研究和开发,跨学科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医工融合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生物材料等,对医疗领域中的问题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技术创新将为医工融合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推动医疗领域的发展。

    学院原院长张怀岺教授作报告

    许丛飞教授聚焦细胞靶向膜融合的仿病毒纳米载体,深入讲解了囊泡通过膜融合进行物质转运的机制,探讨了包膜病毒的膜融合感染过程。许教授强调,仿病毒颗粒T-FVLP能够有效与T细胞膜融合,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载体的CAR-T细胞体外制备新方法。该方法利用CLAN递送CRISPR-Cas9/CAR制备CAR-T细胞,显示出优异的应用前景。此外,他还介绍了DC靶向融合的防病毒颗粒在mRNA疫苗胞质传递中的应用,成功提升了传递效率60倍。最后,许教授展示了构建肌肉靶向的防病毒颗粒MuVLPcas9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改善了小鼠的运动能力。

    许丛飞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作报告

    张旭东教授研究集中于工程化细胞膜囊泡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潜力,介绍了靶向性和记忆性T细胞在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个体化光热肿瘤疫苗的概念。张教授讲述了如何利用脱核细胞作为“特洛伊木马”以增强肿瘤疫苗的效果,并分享了利用细菌生物合成肿瘤抗原的方法,旨在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此外,他还探讨了mRNA-LNP在体内原位编辑T细胞以产生CAR-T细胞的应用前景,以及针对1型糖尿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新治疗策略。

    张旭东教授(中山大学医学院)作报告

    李振华教授研究则聚焦光合细菌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肿瘤的治疗,他阐述了利用光合细菌的外囊泡介导原位抗原重定向,提高肿瘤疫苗的效率。通过筛选高乳酸代谢的光合细菌,他展示了如何重编程免疫微环境。此外,李教授介绍了负载小球藻的可分离微针在糖尿病愈合中的应用,及光合细菌ECM水凝胶在心肌修复中的潜力,强调其通过缓解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促进心肌恢复的机制。

    李振华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作报告

    陈支通教授探讨了等离子体医学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在新冠病毒灭活方面的应用。他介绍了等离子体活化液的灭菌特性,并分析了等离子体消毒的优势与局限性。陈教授讨论了等离子体在创伤和皮肤病治疗、医美应用及肿瘤治疗中的潜力,包括等离子体透皮免疫治疗和术中空气等离子体肿瘤治疗等创新方法。此外,他分享了海藻糖在等离子体介导癌症治疗中的增强作用。

    陈支通教授(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作报告

    此次讲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医学与工程的深度融合,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激发了新的研究灵感。(文、图/朱铭宁 审核/李松涛)



    附件:专家介绍

    许从飞,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青,华南理工大学TCL青年学者。2012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10月至今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目前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智能仿生生物材料分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免疫治疗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精准血液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三届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Chin. Chem. Lett.青年编委;主要从事生物材料、药物递送和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Today、Nano Letters、ACS Nano、Small、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篇;申请发明专利11件,授权4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1项等;肿瘤微环境调控的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第五完成人)

    张旭东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院 “百人计划”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逸仙学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细胞外囊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外泌体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2015年获得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2015~2018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工程化细胞和细胞膜囊泡研究通讯/第一作者在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Diabete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Today, Nano Letters, ACS Nano, Small Methods,Bioactive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IF>1020余篇),他引2000余次;受邀担任EVCNA期刊青年编委, Bioengineering期刊编委,并担任30余个著名SCI期刊审稿人;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等;荣获Wiley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奖(2023),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0), 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奖(2015)

    李振华,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科研办公室主任。并入选广东省省级人才项目及东莞市二类特色人才。2017-2020年曾在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与北卡州立大学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智能仿生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临床及基础研究分会常委、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细胞外囊泡分会常委、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细胞外囊泡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以生物材料为基础的肿瘤治疗及心肌组织工程研究。相关成果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 Nanotechnol.、Sci. Adv.、Nat. Biomed. Eng. 、Nat. Commun.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 论文50余篇。文章总被引用超过8400次,H因子52,并入选2024、2023全球前2%的卓越科学家榜单。主持国自然项目4项、广东省省市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骨干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个人经费80万)。担任Extracellular Vesicle期刊的编委。

    陈支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深圳市市级人才。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双聘研究员,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先进治疗中心主任。201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2018年至202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领域为等离子体物理与医学应用。目前已在PNAS,Science Advances,Materials Today,Biomaterials等发表文章60余篇;申请中美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英文专著一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理事,IEEE Senior Member,BMEMat杂志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项目、稳健医疗横向项目等。多次参加等离子体相关的国内外会议,多次担任大会主席、大会执行主席、分会主席等职务,并作大会报告、主题报告、邀请报告等,并受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国家实验室、KLA Corporation等一流学术机构和企业进行学术交流